校友会

校友风采

“洞门口葡萄园主”吴珍

发布者:盛建军  时间:2023-12-26 09:26:08  浏览:

人物名片:吴珍,咸宁职业技术学院2019级“一村多”中小企业与经营专业学。赤壁市洞门口葡萄专业合作社理事长,赤壁市妇联兼职副主席,赤壁市巾帼志愿者协会会长。种植特色:葡萄产业化种


组建专业合作社 纵深发展特色种植业

2014年,吴珍带着多年在外打拼的全部积蓄,返回家乡赤马港办事处莲花塘村,流转上百亩土地,致力于发展种植产业。

2015年,她在村里创办了赤壁市洞门口葡萄专业合作社,以基地种植形式流转闲置荒地,以规模生产的方式盘活闲时劳动力,以产销一体模式带动家乡农民增收致富。合作社为社员和群众提供市场信息、技术支持、咨询服务,推广使用新品种、新技术,组织技术辅导和培训,创新搭建一个最大限度增加社员群众经济收入的产、购、销立体化化发展大平台。

  在赤马港办事处及赤壁市各级政府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合作社秉承打造“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循环农业、高效农业”的信念,坚持用“果蔬种植+观光采摘+休闲服务+农特销售”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模式,引进实施了V型棚架避雨栽培技术,全自动有机喷滴灌系统,合理利用空间,打造了“绿色、安全、营养、健康、甜美”的生态果蔬品牌。

  同时,依托百年老屋及洞门口天然空调和山泉水,努力发展拓展项目与乡村旅游,促进了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目前,该合作社已成为赤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先后被评为“咸宁市市级示范社”、“咸宁市休闲农业示范基地”、“咸宁市巾帼创业示范基地”,逐步发展成为一家集葡萄、葡萄酒、果蔬采摘、休闲、餐饮、户外拓展为一体,推动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主体。

一人富不是富,大家富才是富,她始终坚持这样的信念。在引领父老乡亲奔向致富的艰辛路途上,她广开思路,锐意进取,助力乡村振兴,直接安排30多名村民就业,其中有6名贫困户,带领贫困户每人每年增收6000多元。

大胆探索发展模式 促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明确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和生活富裕”是乡村振兴的总体要求。面对基础设施配套薄弱、产业融合不够等问题,吴珍大胆探索发展模式,努力加强地方特色产业资源、区位优势资源、传统文化资源等有机融合,加大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项目的宣传、包装、整合,积极向上争取支持,带动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农村人居环境。

  在她带动下,洞门口以“汇葡萄精品、谋产业升级”为主旨,已连续举办四届葡萄节与年货节。同时,她充分利用洞门口冷泉资源优势,在水上做足文章,竭力打造城郊避暑圣地,举办泼水节、啤酒节、摸鱼活动,并根据不同的季节与特别的节日举办不同的活动,如七夕节、丰收节、年货节等。以节兴旅,以节庆活动为平台,有力拉动农产品销售。

    据估计,受洞门口葡萄上下游产业链及“洞门口效应”所带动,近两年累计推动农产品及乡村旅游消费800多万元,有力促进了农民增收和乡村振兴。


巾帼路上展芳华 传递乡村正能量

  在人生的道路上,70后的吴珍总把他人的利益视为自己的利益,他人幸福视为自己的幸福。当她看到社会有各种需求时,她发起组建赤壁市巾帼志愿者协会,带领一群有爱心的热心人士做起了公益善事。

  2017年被推举为赤壁市妇联兼职副主席、赤壁市巾帼志愿者协会会长以后,她的担子更重,责任更大了。从此,各乡镇福利院老人的冷暖、留守儿童的成长等社会问题都是她心头的牵挂。

  几年来,她组织策划并带领巾帼志愿者们开展了一个又一个爱心活动。无论严寒酷暑,还是节假日,哪里需要她们就来到哪里;不管是孤寡老人,还是受灾民众,哪里有难她们就出现在哪里。逢年过节,她组织志愿者带上食用物资来到福利院慰问孤寡老人,帮老人理发,剪指甲,打扫卫生,还送上精彩节目;周末和“六一”节,她带领志愿者带上学习用品看望留守儿童,并动员志愿者实行一对一结对帮扶;植树节,她率领志愿者到乡镇义务植树;腊八节,她发动志愿者为城市环卫工人送上暖心可口的腊八粥;国际禁毒日,她号召志愿者到公共场所发送禁毒宣传手册,宣讲毒品危害及防范意识;为了倡导文明,保护家园,她策划组织了“碧水保卫战,迎春行动”“保护母亲河,走进电厂”等清洁母亲河的行动;沿江河乡镇赤壁镇、新店镇是洪涝多发区,每遇灾害,她领导的巾帼志愿者就奔赴前线,救助爱灾居民,慰问抗洪干群;得知身患疑难病症并因治病负债累累的邓小星一家人为成熟的桔子愁销路时,她立马发起《助力精准扶贫,巾帼志愿者在行动》的倡议,动员志愿者帮助邓小星一家解燃眉之急;疫情期间,吴珍组织巾帼志愿者在线上服务,搬运物资,社区站岗和其他社区服务巡逻、量体温,帮忙送菜、买米、买药、送物资,为医院做后勤保障,虽然园区目前也很困难,但她是还向莲花村捐1000元,为社会尽着自己的微薄之力……

  当人问她累不累时,她微笑着说:“帮助别人,快乐自己。”当问到她未来的目标时,她说:“现在‘一村多’政策这么好,我四十多岁了还能上大学,我绝对珍惜这个学习机会,用所学更好地带动乡亲们脱贫致富。”